在銀行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不良貸款清收始終是亟待破解的 “硬骨頭”。如何精準施策盤活沉淀資產、有效化解信貸風險,成為金融機構提升資產質量的關鍵課題。近日,衡陽農商銀行創新運用 “法律手段 + 情感攻心 + 整村授信信息挖掘” 組合策略,成功清收一筆 30 萬元表內不良貸款。這一實踐不僅為該行不良資產處置積累了寶貴經驗,更為銀行業同類業務提供了可復制的操作樣本,彰顯了地方農商銀行在風險化解中的智慧。
一、不良貸款困局:逾期拒還陷入清收僵局
此前,借款人周某及其配偶向衡陽農商銀行申請 30 萬元貸款。貸款到期后,支行工作人員多次通過電話溝通、上門走訪等方式協商還款事宜,但借款人態度消極,以“資金周轉困難”“暫時無力償還” 等理由拖延,后期甚至拒絕接聽電話、刻意回避工作人員,完全無視還款義務。
隨著逾期時間延長,該筆貸款納入表內不良貸款管理范疇。不良貸款的形成,不僅導致銀行信貸資金無法正常流轉,造成潛在資產損失,還影響了支行資產質量與經營效益。面對借款人的消極對抗,傳統催收方式收效甚微,清收工作一度陷入 “叫不應、找不到、收不回” 的僵局,亟需尋找新的突破方向。
二、創新清收策略:多維發力打破處置瓶頸
面對困境,支行主動對接總行專業力量,結合自身業務實踐,構建 “法律震懾 + 信息挖掘 + 情感觸動” 立體化清收體系,通過三項關鍵舉措逐步扭轉局面。
(一)依法訴訟強約束,筑牢清收 “法治防線”
法治是不良貸款清收的重要保障。在總行不良資產管理部的專業指導下,支行迅速啟動法律程序:第一時間整理貸款合同、還款提醒記錄、溝通錄音等證據材料,向法院提起訴訟;憑借扎實的證據鏈與清晰的事實依據,銀行順利勝訴。勝訴后,支行立即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依法凍結借款人周某夫婦名下銀行賬戶、微信支付、支付寶等資金渠道,全面限制其資金流轉。
這一系列法律行動,徹底打破了借款人 “拖一時是一時” 的僥幸心理,讓其深刻認識到拒不還款將面臨賬戶凍結、信用受損等法律后果,為后續溝通奠定了強硬基礎。
(二)整村授信挖線索,找到破局 “關鍵鑰匙”
“整村授信” 是衡陽農商銀行服務鄉村振興的 “一號工程”,通過下沉金融服務、入戶采集信息,搭建起覆蓋農村市場的客戶信息網絡。支行在推進 “整村授信” 工作時,通過與村支書座談交流,偶然獲取關鍵信息:借款人周某的女兒正在某高校攻讀研究生,次年即將畢業,且已報名公務員招錄考試,正全力備考。
這一信息讓清收工作迎來轉機 —— 工作人員判斷,子女前途極可能是借款人家庭的核心關切,或成為突破其心理防線的關鍵切入點。
(三)精準溝通觸痛點,激活還款 “內在動力”
掌握關鍵信息后,支行聯合總行不良資產管理部制定專項策略:一方面通過村支書向周某傳話,明確告知拒不還款的法律后果,要求其盡快到銀行協商;另一方面,在周某夫婦到行后,工作人員并未單純強調債務金額,而是從家庭未來發展角度切入,耐心解讀不良征信的連鎖影響。
工作人員明確說明:個人不良征信不僅會限制借款人自身的貸款、辦卡等金融活動,還可能影響子女公務員招錄政審 —— 公務員政審對家庭成員的信用狀況、守法情況有嚴格要求,若存在惡意拖欠貸款記錄,極可能導致其女兒政審不合格,多年求學成果與職業規劃將受嚴重影響。這番精準觸達核心關切的溝通,徹底打破了周某夫婦的心理防線,還款態度從 “消極抗拒” 轉變為 “主動配合”。
三、清收成效:全額回款盤活不良資產
在法律手段的 “硬約束” 與子女前途 “軟關切” 的雙重作用下,周某夫婦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主動與支行協商還款方案。為避免影響女兒政審,夫婦二人迅速動員全家力量籌措資金,短時間內湊齊 30 萬元貸款本息,一次性全額存入指定賬戶,結清全部欠款。
(陳曉立)?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王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