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發展環境動蕩不安,確定性日益成為全球的稀缺資源。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廣闊空間與深厚潛力,是抵御風險、穩健發展的“壓艙石”,為中國經濟發展筑牢堅實的確定性。

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技術裝備展區。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攝
超大規模市場的體量優勢,筑牢需求側確定性。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的巨大優勢,強大國內市場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提升國內供給質量水平,持續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數據印證底氣:2021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5.5%的較快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
超大規模市場的成長空間,夯實供給側確定性。
超大規模市場催生出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構建起“生產—配套—消費”的良性循環,在供給側提供了堅實支撐,筑牢實體經濟根基。
傳統產業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增加值在制造業中占比80%左右。“十五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和民生紅利。
超大規模市場的創新效應,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超大規模市場賦予創新獨特優勢,既降低了創新成本,又縮短了迭代周期,形成了“研發—應用—反饋—升級” 的快速循環機制,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廣闊空間。
當前,全球技術創新進入密集爆發期,我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3.61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1位。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加快,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人工智能大模型百舸爭流、異軍突起,工業機器人密度顯著提升,具身智能加速走向應用,中國正穩步走向世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前沿。
超大規模市場的開放屬性,搭建雙循環的堅實橋梁。
作為全球最具成長性的市場,中國既成為吸引全球資源的“引力場”,也為本土企業走向世界鋪路搭橋。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讓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圍內高效配置,既暢通了國內大循環,又為國際循環提供了堅實支撐。這種 “內外聯動” 的格局,使中國既能依托國內市場穩根基,又能通過開放合作拓空間,在復雜國際環境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加大在華研發投入。德國博世集團與蘇州工業園區簽約,計劃未來5年投資約100億元,建設智能駕控產業創新項目,聚焦研發和生產先進的全棧式智駕系統解決方案及智能座艙軟硬件相關產品;丹麥工業企業丹佛斯集團新增投資27億元,在浙江嘉興建設該公司在當地的第二園區,打造集研發、測試、生產、展示為一體的未來工廠和零碳產業園區……這些外資企業的深耕之舉,正是對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活力與機遇的堅定認可。
展望“十五五”,中國堅持做強國內大循環,加快形成強大國內經濟循環體系,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將更加充分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紅利,發展自己、造福世界。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