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長得圓滾滾、黑乎乎,總是在“微笑”的小家伙,是有著“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長江江豚。它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就在不久前,在湖北洪湖市長江洪湖段,又有兩頭經過野化訓練的長江江豚被放歸長江干流,回到了它們真正的家園。這已經是我國第二次開展這樣的野化放歸行動。那么,為什么要費這么大的力氣幫助江豚“回家”?在這背后,又是一群怎樣的人在默默守護著這些“微笑天使”?為了留住江豚的“微笑”,我們付出了哪些艱辛努力?
11月14日上午,第二次野化放歸長江江豚行動啟動。兩頭可愛的江豚回到了它們在長江干流的家,回到了它們的自然種群里。

在放歸江豚前,也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給江豚掃描“身份證”識別身份,還要進行形態測量、B超檢測等各項體檢以及生物采樣等工作,為的是進一步確認江豚的健康狀況。
為了更好地監測和保障江豚放歸安全,研究團隊專門為江豚研制了穿戴式定位跟蹤系統。在江豚正式進入野外前,要進行預穿戴,以測試特質背心的大小是否需要調整,通信信號是否正常等。這次放歸很順利,江豚的狀態很好。
為了這次野化放歸,這兩頭年輕的江豚已經在老灣遷地保護野化適應訓練基地生活了兩年多,在那里刻苦學習,包括適應長江水流流速、適應噪音環境、提高捕食能力等進入到長江干流的生存技能。現在,兩頭小江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要到長江里去“闖蕩江湖”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梅志剛:“經過了近三年的野化適應性訓練,它們的集群行為在高流速環境的適應,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都非常完善。長江是黃金水道,航運非常繁忙,噪音很大,江豚主要依靠聲吶通訊探測,它也需要去適應噪音環境去完成群體間的通訊、母幼之間的通訊,包括它捕食探測,它都已經具備這種能力。”

這是我國相關部門進行的第二次實驗性的野化放歸江豚行動。兩年多前,2023年4月25日,也是在長江洪湖段,放歸了兩頭江豚。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江豚的野化放歸。本次放歸,是在第一次放歸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更加完善的工作,對江豚的訓練也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梅志剛:“第一次(訓練)我們用渡船、小漁船放到里面去干擾它,實際上野外,在長江自然環境中更多是一些大型的運輸船、商船,在這個環境中我們很難引入大型商船來模擬真實環境。所以在第二次訓練過程中就沒有用船只了,用一個水上播放器,錄了不同江段、不同船只的聲音,更接近自然的真實情況下的聲音來干擾它。”

江豚的野化放歸,是指將一些在遷地保護中心也就是人工控制環境中生活的江豚,經過系統訓練后,放回到長江的自然水域中生活。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江豚在野外自然環境的生存能力,促進其野生種群繁衍壯大。但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沒有技術和經驗可供借鑒,所以目前的放歸工作還處于探索和實驗階段,必須循序漸進。
梅志剛:“它是一個探索性工作,全球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在過程中積累了經驗還有技術。比如江豚(野化放歸)訓練需要訓練多久?可不可以探索一些更快速、更非侵入式的指標來判斷這個動物已經適應了野外自然的環境?”

正是基于這些來自一線實踐的點滴經驗,江豚保護工作得以從個案探索邁向系統規劃。如何將野化放歸的嘗試轉化為穩定、可持續的種群復興之路,相關部門制定了長遠、穩妥的規劃。

農業農村部長江辦資源環境保護處處長王成友:“這項工作分兩步走,在2030年前,試驗性開展野化放歸工作,構建野化放歸技術體系,同時擴大遷地保護群體規模;在2035年前,建立成熟的野化放歸技術體系,且遷地保護群體達到較大規模,能夠穩定且成規模地補充野外自然種群。”
要挑選什么樣的江豚進行野化放歸,工作人員們也經過了嚴謹的研究分析。
梅志剛:“它們都是在4歲左右,相當于人的青春期,它的行為適應性和可塑性非常強。也綜合考量了這些江豚的遺傳背景,把它遷出不會對天鵝洲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產生大的影響,它到了我們的野化訓練基地,放歸到長江干流,它能夠對干流的種群多樣性有補充。”
第一次放歸的長江江豚已經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兩年多了,它們目前的狀況如何呢?

梅志剛:“我們做監測的時候發現整個區域里沒有單獨活動的江豚,它們都形成了大群,都在河口、洲頭洲尾,(第一次野化放歸的江豚)都找到了自己的‘飯搭子’‘生活搭子’,它適應非常好。”
第一次放歸后,因為當時的經驗、技術有限,對放歸江豚的后續監測和跟蹤是相對粗放的。這一次放歸后的研究追蹤,有望做到更加精細。
梅志剛:“分辨率是五公里這樣一個范圍,這次我們想改進,會做得更精細一些,我們現在誤差只有10米,我們知道它準確的位置在哪兒,這樣可以協同我們的無人機設備,我們的實驗設備可以對它進行更精細化定位式拍攝。”

長江江豚和白??豚,都是我國長江獨有的鯨類動物,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武漢鯨豚科普館里,藏有最后一頭白??豚淇淇的標本。白??豚已經于2007年宣布功能性滅絕,已經有20多年沒有在野外發現過它的蹤跡。現在對江豚的大力保護,就是為了不讓白??豚滅絕的一幕重演。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5個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共有超過150頭江豚,每年出生幼豚數量超過10頭。這在整個世界鯨類保護工作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范例。位于安徽安慶的安慶西江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就是其中之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劉凱和同事們一直負責相關工作,積累了大量的資料數據,為后續的江豚保護工作打下了基礎。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凱:“當時現場一共有6頭江豚被釋放到安慶西江,后來陸續有13頭。第一件事就是定期對西江生態環境狀況,包括魚類狀況、水環境狀況開展監測評估;第二個,我們每三到五年開展一次西江的長江江豚種群普查,掌握它的種群數量、它的種群生存狀況;第三個,針對西江這些動物可能出現的一些應急狀況,有一些受傷或者傷病開展治療、護理。”
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現在保護基地采用了無人機和AI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江豚進行智能化觀測。這幾年,江豚的研究保護團隊也越來越年輕化。

江豚嘴部弧線自然上揚,看上去總像是在抿嘴“微笑”,因此江豚也被稱為“微笑天使”。江豚的生存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近年來,隨著長江生態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以及“十年禁漁”計劃的深入實施,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這為江豚種群的生存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江豚的“微笑”在不少江段正重現蹤影。
近年來,通過持續打擊各類非法捕撈、垂釣等行為,不僅清除了非法漁具這個直接威脅江豚生命的“陷阱”,也守護了長江豐富的魚類資源,保障了江豚的“飯碗”。這背后,離不開無數人的堅守和付出。

長江禁漁和生態保護是一場持久戰,漁政執法監管等工作依然全年無休、不能放松。近日,記者就跟隨武漢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體驗了一次日常巡查。現在大規模的非法捕撈已經很少。

經過各方不斷努力,2022年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增長到1249頭,比2017年增加了23.4%,實現了歷史性止跌回升。這一數字背后,既得益于生態保護工作的扎實推進,也凝聚著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


202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所長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突破了人工繁育技術瓶頸,首次實現了二代江豚的繁育,這對江豚種群的保護和繁衍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中心主任郝玉江如數家珍地為記者介紹他的寶貝。長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一共有12頭江豚,其中有5頭是這里出生的,有3頭屬于二代江豚。“豚”丁興旺的場景,表明我國在江豚人工飼養方面取得完全突破,二代江豚的人工繁育也獲得了極大成功。江豚保護工作第一個階段的目標已經完成,新的征程正在展開。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長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郝玉江:“我們今年第一次,(全球)首次建立了江豚的精子庫。下一步主要是操作層面來實現人工授精,希望在‘十五五’期間實現,同時我們會嘗試實現試管江豚終極的技術保障。第三個階段,就是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同時基于多功能干細胞,再去誘導它的生殖細胞,實現真正的物種終極保護技術。”
從白??豚的功能性滅絕,到長江江豚數量的“止跌回升”;從第一次野化放歸的探索,到第二次放歸的更加從容;從嚴格的禁漁執法,到前沿的繁育技術研究……我們看到了長江大保護帶來的生機與希望。江豚的回歸,就是長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有力證明,也是科研工作者、漁政執法人員和多部門多年的合作、堅守與付出的成果。留住江豚的“微笑”,就是留住長江的生命與活力。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央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