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
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穩增長、穩就業的壓力始終存在。與此同時,人民群眾期盼更多更公平享有現代化建設成果、擁有更高品質的生活,對就業提出新要求。廣大勞動者不僅希望有活干,而且希望獲得更高質量就業崗位。為此,必須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是做好新時代就業工作、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化解就業矛盾、確保就業形勢穩定的必然要求,也是鞏固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推進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抓實抓好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的政策措施:
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關鍵在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就業促進協調聯動,依靠高質量發展逐步形成就業機會充分、就業環境公平、就業結構優化、人崗匹配高效、勞動關系和諧的局面。具體而言,需要重點實施以下政策措施:
一是強化宏觀調控就業優先導向。堅持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同向發力,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不斷提質擴容的過程。
二是加強產業和就業協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通過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三是培育新職業新崗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新期待,不斷細化優化社會分工,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
四是支持企業穩崗擴崗。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社會保障等支持政策,引導各類主體更好履行穩崗擴崗社會責任。
五是完善就業影響評估和監測預警。有效落實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確定、重大生產力布局時同步開展崗位創造、失業風險評估,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密切關注外部環境變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影響,有序推進相關行業就業替代和轉換,防止其負面效應短期內集中釋放,確保就業形勢始終穩定。(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
策劃:車玉明
統籌:萬方、王子暉
文案:盧俊宇
設計:樊珊珊、王曄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