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社情民意跨區域聯動,豐都的探索超越了地域限制,為流動時代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11月13日上午,上海浦東新區大華錦繡皇冠假日酒店內,豐都縣“一委兩會”上海工作站跟隨服務推進會舉行。這場推進會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工作啟動,更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基層的單元對社會流動性的創新回應。

治理新場景:小切口如何對接大政策
就在推進會召開前不到一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建設“高價值小切口場景”,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產業化應用。
豐都的“一委兩會”模式,恰恰為這一國家政策提供了生動的基層實踐樣本。
所謂“一委兩會”,即片區流動黨委、異地商會和農民工工會聯絡服務站三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在這個框架下,由商會優秀黨員擔任流動黨委書記,縣委派駐專職黨委副書記,商會秘書長兼任農民工聯絡服務站站長,形成黨委領導下的高效協同機制。
上海豐都流動黨支部副書記丁占國對此深有感觸:“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服務送到老鄉身邊,讓黨組織成為大家在異鄉的依靠。每當看到鄉親們的困難得到解決,笑容重新回到臉上,我們就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p>
這種模式,與國務院文件提出的“高價值小切口場景”高度契合。文件明確要求,場景應“連接技術和產業、打通研發和市場”,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而豐都通過“一委兩會”模式,正是將治理創新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創造了社會治理的新場景。
全球視野:縣域治理的國際傳播價值
頗具象征意義的是,就在上月,豐都的《以“友城”為媒 向世界講述豐都故事》案例成功入選全國僅10例的“縣域國際傳播創新案例”。
這一榮譽表明,豐都的治理創新不僅具有本地價值,更蘊含著全球性意義——如何在人口流動時代構建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
豐都的實踐為理解中國的治理創新提供了一個窗口。正如國務院文件所指出的,場景建設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
中國龐大的人口流動規模,既帶來了治理挑戰,也創造了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治理應用場景。
八問破題:問題導向的治理創新
理解“一委兩會”的價值,需回到豐都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豐都八問”這一時代考題。
“豐都八問”將“人口三問”(人在哪?人去哪?人怎么樣?)、“鄉村兩問”(現在靠誰來振興鄉村?今后靠誰來下地種田?)和“城市三問”(為什么縣城留不住人?為什么農業人口轉移舍近求遠?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確立為全縣工作的根本導向。
數據表明,過去10年間,有9萬余人離開豐都,每年約有26萬人在外務工。面對這一現實,傳統的基于固定地域的治理模式顯然已不適用。
“一委兩會”模式正是對此的回應:既然26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那么服務就應跟隨人群而流動。
三十二項服務:標準化與可復制性
在“一委兩會”框架下,豐都設計了涵蓋維權、就業、技能培訓等領域的32項標準化服務清單。這些服務事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服務包”,確保了不同工作站服務品質的一致性。
典型的案例是,文某等12名豐都農民工被拖欠工資達3年之久。今年4月,他們向豐都縣“一委兩會”重慶工作站求助。工作站啟動“雙地雙軌”協作機制,成功為他們追回血汗錢。
這種服務能力,正是“一委兩會”模式標準化輸出的核心價值所在。
更重要的是,標準化意味著可復制。從重慶中心城區到成都,從貴陽到上海,豐都“一委兩會”工作站的拓展步伐,本身就證明了這種模式的可復制性。
雙向賦能:從他鄉服務到家鄉反哺
“一委兩會”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服務外出人員,更在于構建了一種雙向賦能機制。
在成都、貴陽等地的工作站,通過展銷麻辣雞、紅心柚、恒都牛肉等豐都特產推介家鄉,打造招商引資的前沿陣地。這一舉動曾吸引貴陽一家果酒企業,經過洽談,決定在豐都投資建設生產基地、提供就業崗位。
“整合黨組織、企業和工會的資源和力量,把鄉情、鄉愁轉化為服務發展的動能。”貴陽市豐都商會會長羅鴻飛說。
與此同時,對于“在家的人”,豐都則大力推廣以家庭教育互助會、老年食堂、生產應急互助等為代表的“互幫互助”體系,激活家庭的社會兜底功能和民間的守望相助傳統,讓在外的人不擔心,在家的人更安心。
數字賦能:面向未來的治理新形態
面向“十五五”時期,數字化將成為“一委兩會”模式進化的重要方向。
國務院文件特別強調,在政務服務領域,要“推動智能預約、智能身份認證、智能審批、智能監管等智慧政務服務建設”,并“探索創新高校畢業生、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公共服務場景”。
這與豐都的規劃不謀而合。唐守淵縣長在推進會上表示,下一步將“強化數字賦能,謀劃建設綜合應用場景,整合多項服務功能,更好為流動黨員、異地商會會員和在外農民工提供高質高效跟隨服務”。
這意味著,豐都縣將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通各地工作站的數據與服務,形成覆蓋全國豐都人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網絡。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后,中國社會治理創新進入新階段?!笆逦濉睍r期,人口流動仍將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
豐都的“一委兩會”模式,其價值不僅在于為二十六萬在外豐都人構筑了他鄉的“家”,更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條治理跟隨人口流動而動態延伸的新路徑。
隨著上海工作站的正式運行,這個曾經區域性的治理創新,正以其標準化、可復制的特性,悄然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如同豐都的“鳳鳴平都”案例獲得國際傳播大獎一樣,這個西部縣城的治理實驗,正為流動時代的全球治理難題提供著來自中國基層的智慧。(張德兵)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王超
來源:中國報道網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