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珂
群眾的民生需求里,蘊藏著非常可觀的消費潛力。民生痛點的破解過程,往往能成為消費潛力的釋放過程
一條小巷,藏著家門口的幸福密碼。上海楊浦區五角場街道,有一條長550米的小馬路——國定支路。這里曾經環境臟亂、設施陳舊,經過“微改造”后,“社區會客廳”“社區食堂”“智慧菜場”等新空間陸續建起,閑置的角落被利用起來,讓社區居民享受到優質服務,還給周邊社區帶來了商業活力。這是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一個縮影。
便利“入圈”,生活出彩。自2021年試點啟動以來,截至今年7月底,210個試點地區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個,服務居民1.29億人。發展“一店一早”,補齊“一菜一修”,服務“一老一小”……一個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助力解決民生小事,也激發著社會消費潛能。
有服務,更要優服務。前不久,商務部等9部門發布通知,提出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擴圍升級,將便民生活圈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宜購、宜老宜小的全齡友好型品質生活圈。這是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有益探索,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做到惠民生和促消費緊密結合?
群眾的民生需求里,蘊藏著非常可觀的消費潛力。“一老一小”照護難、社區買菜不夠便利、休閑鍛煉缺少好去處……解決好這些“撓頭事”,恰恰是開辟消費藍海的關鍵所在。民生痛點的破解過程,往往能成為消費潛力的釋放過程。
吉林長春朝陽區重慶街道光明社區,為解決老年人的就餐難題,打造“幸福餐廳”,提供多種多樣的營養餐和上門送餐服務,不僅讓居民受益,還培育出穩定的社區餐飲消費鏈條。陜西寶雞渭濱區金陵街道,根據收集的100余條居民訴求,聚焦6類問題,打造出養老、托育等27種業態,既填補服務空白,又帶動了周邊6個社區4.5萬人的日常消費。以優質服務、豐富業態滿足居民所需,讓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商家的“服務清單”,民生的“心頭暖”就會成為消費的新熱點。
消費場景的提質升級,也會成為民生品質的進步階梯。消費業態的精準供給和不斷創新,有助于讓民生改善從“吃飽穿暖”向“品質提升”加快邁進。
社區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咋辦?四川成都武侯區簇橋街道,“隔壁子·未來社區生活中心”圍繞青年需求,提供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青年可以在這里學習太極、攝影、吉他等課程,還能參加定期舉行的歌友會、脫口秀表演、文化主題展等。雙職工帶娃難題咋解決?上海靜安區大寧路街道推出企業園區嵌入式“寶寶屋”,為孩子提供科學、精心的照護,幫職場父母解決后顧之憂。瞄準需求、創新業態,讓更多人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務,居民的生活品質才會不斷“進階”,群眾的獲得感才會不斷提高、歸屬感才會更強。
讓民生與消費實現雙向奔赴,貴在精準,也難在精準。精準,既意味著要讓服務供給有效對接群眾需求,也意味著要堅持因地制宜。每個社區的資源稟賦不同,群眾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建好便民生活圈,需要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缺什么、補什么”。把民生痛點摸清楚,把一地“家底”搞清楚,讓供給與需求匹配好,讓要素資源配置更高效,惠民生和促消費方能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群眾的關鍵小事,應是治理者的心頭大事。從早餐豆漿油條的煙火氣,到托育康養的幸福感,從個體商戶的紅火生意,到城市消費的業態升級,把促消費和惠民生有機結合起來,我們必能繪就一幅民生有溫度、消費有熱度的美好圖景,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寫下溫暖注腳。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9日 05 版)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