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周圍安安靜靜,耳朵里卻總響個不停?一會兒是“嗡嗡嗡”,一會兒是“蟬鳴聲”,甚至還有“嘶嘶聲”——這就是咱們常說的耳鳴。別以為這是小毛病,全球差不多15%-20%的人都被它困擾過!它不僅吵得人難受,還可能是身體在給你發“健康警報”。今天咱們就用大白話,把耳鳴說清楚。
什么是耳鳴?
簡單說,耳鳴不是一種病,而是耳朵給你的“異常信號”——沒有外界聲音刺激,你卻主觀聽到了各種響聲。這些聲音五花八門:有的是持續響,有的是一陣一陣的;聲音大小也不一樣,輕的像蚊子叫,重的能蓋過別人說話聲,連聊天都受影響。
耳鳴分哪幾種?
按響的時間長短分:急性耳鳴(響了不到3個月)和慢性耳鳴(響了3個月以上)。急性耳鳴大多和最近熬夜、被噪音吵到、壓力大有關,好好調理,好起來的幾率挺大;慢性耳鳴可能藏著耳朵或全身的毛病,得花更多時間調理。
按能不能被別人聽到分:主觀性耳鳴和客觀性耳鳴。咱們常見的是主觀性耳鳴,只有自己能聽見;客觀性耳鳴特別少見,是身體里真的有“響聲源”(比如血管跳、肌肉抽),醫生用聽診器都能聽到。
為什么耳朵會“嗡嗡響”?
耳鳴的“幕后黑手”可多了,和耳朵、全身狀態都有關系。
生活習慣太“造”:天天熬夜、累到垮,或者壓力大到睡不著,神經一亂,耳鳴就來了;年紀大了耳朵功能退化,也容易出現耳鳴。
身體藏著小毛病:耳朵本身的問題最常見,比如中耳炎、耳朵里進了異物、梅尼埃病;高血壓、糖尿病、貧血這些全身病也會搗亂,它們影響耳朵的血液供應或神經,耳鳴就跟著來了。
環境太“吵”:天天在噪音大的地方待著,比如工廠、工地,或者突然聽到巨響(像爆炸),耳朵里的“小絨毛”(耳蝸毛細胞)會被損傷,不光耳鳴,還可能聾。
吃藥、壞習慣惹的禍:長期吃阿司匹林、慶大霉素這些藥,可能傷耳朵;抽煙、喝酒、天天喝好幾杯咖啡,也會讓耳鳴更嚴重。
耳鳴不重視,麻煩可不小!
睡眠被打亂:晚上一安靜,耳鳴聲更清楚,翻來覆去睡不著,就算睡著了也容易醒,時間長了就成了失眠。
心情變糟糕:耳鳴一直響,人容易煩躁、焦慮,甚至不想說話,注意力也不集中,記東西也費勁,最后變成“耳鳴越響越煩,越煩耳鳴越響”的死循環。
可能是重病信號:耳鳴有時是聽神經瘤、腦血管病這些嚴重病的“早期提醒”,不及時看醫生,可能耽誤大事。
遇到耳鳴,應該如何處理?
日常先做好調理:別總待在噪音大的地方,實在沒辦法就戴上耳塞;每天早睡早起,別熬夜;咖啡、酒少喝,煙戒掉;多散步、練瑜伽,把壓力釋放掉。
及時找醫生幫忙:如果耳鳴響了超過1周,或者還跟著聽力下降、頭暈、頭痛,趕緊去耳鼻喉科看看。醫生會根據情況用藥,或者用“聲治療”(比如放白噪音蓋過耳鳴)、“耳鳴習服療法”(通過心理疏導和聽舒緩聲音,讓你慢慢習慣耳鳴)。治療時間因人而異,急性耳鳴好好治,幾周到幾個月可能就好;慢性耳鳴得耐心點,可能要半年甚至更久,目標是讓耳鳴不影響生活,而不是完全消失。
心態放輕松:別老盯著耳鳴聲,越關注越難受。聽聽喜歡的音樂、看看書、和朋友聊聊天,轉移注意力,實在不行就找心理醫生聊聊。
耳鳴就像耳朵在“喊救命”,提醒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啦!只要早點重視、用對方法,大多數人的耳鳴都能緩解。咱們一起跟“耳朵里的小噪音”說再見,守護清清楚楚的聽力!
(通訊員 周娟)
責編:陳方
一審:陳方
二審:湯世明
三審:王超
來源:華聲在線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



